树牢正确政绩观——三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
观念决定行动。
有什么样的政绩观、发展观,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、发展模式。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、科技知识学习,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正确政绩观,敬畏历史、敬畏文化、敬畏生态,慎重决策、慎重用权。
衡量政绩三把尺,实践、人民和历史。项目落地、经济增速是政绩,转型升级、生态保护也是政绩;旧城改造、城市更新是政绩,文化传承、留住“乡愁”也是政绩;比学赶超、效果立竿见影是政绩,久久为功、打基础作铺垫也是政绩。归根结底,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。
举世瞩目的“深圳奇迹”,是经济特区的硬核政绩,是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历史产物;先行示范的时代新篇,“五大战略定位”的卓越追求,也必须在正确政绩观的驱动下创造成型。
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范。
敬畏历史,不负未来。
水有波而明其流,车有辙而后可循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树立大历史观,审视古今、考量中外,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就越全面;秉持唯物史观,分辨真伪、激浊扬清,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就越深刻。
担大任要有历史自觉,成大事要有历史思维。立足新发展阶段,推进新旧动能转换,其中必经阵痛期。不急功近利,不被短期经济指标波动所左右,保持历史耐心,把握历史主动,方能从量变积累转向质变跃升。风物长宜放眼量,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“功成不必在我”是境界,“功成必定有我”是担当,既做显功也做潜功,一张蓝图绘到底,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。
敬畏文化,涵养底蕴。
国家之魂,文以化之,文以铸之。大国崛起,不仅是经济现象,也是文化现象;不仅要经济繁荣,也要文化兴盛。文化底蕴的厚度,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思想认知的高度、做事做人的格局、成就事业的能力。
兴文化,为全球城市标杆培根铸魂。增强文化自觉,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好文化遗产,坚决防止破坏性“建设”,延续城市历史文脉。厚植文化底蕴,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,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。
敬畏生态,和谐致远。
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质,也是由此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质。从“求生存”到“求生态”,从“盼温饱”到“盼环保”,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深入人心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树立大局观、长远观、整体观,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。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,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,实现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。扩大GEP核算范围并强化结果运用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。
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。天下之重,莫重于民生;天下之大,莫大于民心。千头万绪的事,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。敬畏历史、敬畏文化、敬畏生态,说到底是敬畏人民。
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。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,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,激发蕴藏于人民之中的创造伟力,创造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历史、无愧于人民的新时代政绩。
原文链接:http://sztqb.sznews.com/PC/layout/202202/09/node_A01.html#content_1162720